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当冯仑从万通地产的职务中退出来后,等待他的是一个更为辽阔且难以把握预测的空间,同时也更能让人舒展臂膀,大干一番。对于冯仑而言,国内的池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雄心,向海外风浪的搏击才更符合他的胃口。
2011年4月,冯仑辞任了长达3年之久的万通地产董事长一职,以更加集中精力关注整个万通控股层面的整合运作。除了在美国的投资外,不知道是不是万通新团队中包括云大俊、周东权在内的一批台湾力量的影响,冯仑又开始将目光投到了宝岛之上。与房企中众多扬帆出海的后来者相比,万通的经验更加丰富多彩,这一范本也相当值得借鉴。
2011年,冯仑被评为最国际化的地产转型者,堪称当之无愧。
万通新天地
这并不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安排,在新一批职业经理人能够独当一面时,冯仑可以更加无后顾之忧地去谋划其更磅礴的大万通架构。如果说万通地产仅仅是在冯仑地产层面的构想,刚刚完成初步组建的万通控股则承载了他在整个商业模式层面的追求,这种产融结合并在海外上市的图景在国内尚无先例。
即使是为当年的万通确立了地产主业,冯仑的视野也始终未局限于地产一隅,金融模式、商业模式、城市化模式等思考一直活跃在冯仑的思想和行动中。不过,自2006年借壳先锋股份上市开始,冯仑的一个工作重心就在于将这个上市公司拉入稳步前行又独特新颖的发展轨道中,傍大款泰达集团、推动绿色品牌、新股东文化建设等,都是他试图让万通地产去积极尝试的。
目前,万通地产已经在业绩、人事、架构、品牌等各方面进入了成熟稳定的上升阶段,同时也拉开了转型拓展商业地产业务的序幕。从冯仑主动退位的举动和表态中可以看出,他对目前万通地产的发展态势比较满意,并能够将权力安心移交,去关注大万通层面的模式运作。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针对住宅市场的调控愈演愈烈,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也基本卡壳,万通地产上市公司的平台意义已经开始弱化而拘束。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为未来的竞争谋得先机,冯仑也必须跳出这个相对较小的池子,在整个大万通的江海中弄潮,从资源整合、模式转型等方面去催动包括万通地产在内的一系列业务的发展。
扬帆海外
对于冯仑的“大万通”而言,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其在海外的投资。在国内财富阶层赴海外投资的热潮不断升温,世界经济下滑造成遍地投资机会的形势下,包括地产商在内的中国商人出征海外已经越来越成为新的焦 点。
其实早在数年前,冯仑就开始积极参与到纽约世贸大厦的重建与投资,几经波折,痴心不改。最终冯仑如愿以偿,万通租下了新大厦1号楼的64层到69层,建筑面积约两万平米,租期20年,定名为“中国中心”,初期设想是做成在线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并将给予众多赴美国投资的企业以更多的辅导帮助。
在美国的投资风生水起方兴未艾之际,冯仑又开始在台湾一试身手。这个位于泛阳明山区域的项目被定名为“台北2011”,占地面积29734平方米,总计276套精装度假寓所,预计未来将在台北、北京、上海三地同时开盘销售,以包括大陆高端投资者在内的全球华人为目标客户。
大陆资本投资台湾房地产才刚刚起步,未来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冯仑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时机,尽早介入。
“我对台湾有一点偏爱,台北是一次试水。”冯仑在去年9月18日与蔡康永的对话中表示,“台湾有永久产权,贷款利息也只有1.67%;另外同样的产品,放三亚就很贵,可放在台湾就便宜;同时台湾有精致化的生活。”
在冯仑看来,房企出海,需要克服的正是固有的住宅思维模式。“追求面积和开工量没有用,商业不动产的核心是经营、运营能力,不是开发建设能力。不是说谁盖的多,而是看每一平米租金回报率多高。”显然,无论对于万通还是国内其他“外向型”地产商而言,资金、人才的问题是有形的,然而这种思维的彻底转变才是无形而艰巨的。 |